百科详情

铜仁学院

发布时间:2023-11-05 03:21

铜仁学院(Tongren University)是一所省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一所涵盖教育学、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等学科门类的应用型大学,位于贵州省铜仁市。[1]现任党委书记朱洪波、校长朱克乾。[2][3]校训为“明德、致用”。[4] 截至2022年9月,学院占地796亩,有10个二级学院,2个特色学院——乌江学院(校政协同办学示范学院)和写作研究院(专攻写作与沟通的特色学院),1个研究生院,1个国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有34个本科招生专业,有教职工993人,建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10个。[1] 学院前身为1920年创办的明德学校,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学校成为2020年审核增列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办学层次的跃升,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1] 截至2022年,铜仁学院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位列第350名。[5]

1历史沿革

文脉溯源

  • 贵州省铜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一、私立明德学校时期

图片图示图片图示民国9年(1920),铜仁基督教会在铜仁北郊两板桥(今铜仁师专附中所在地)创办私立明德中学。铜仁福音会美籍传教士卫理担任首任校长,基督教徒朱跃先担任校董事会长。

明德中学创办初期,学制3年,设3个班,每班学生10名左右,校长、教员共6人。随着经费和校舍条件的改善,学生、教员也随之增多。开办初期不收学生学费,抗日战争时期学生每学期交费5元,经费缺额由教会补贴。课程设置有国文、英文、圣经、劳作、史地、音乐、体育、算术等。学校图书室有2000余册图书,其中文学、科技书籍200余册,其余都是宗教书籍杂志。学校有部分理化仪器和化学药品,天平和显微镜各1台。

民国27年(1938)后,学校曾一度并入湖南雅礼中学,易名为雅礼中学铜仁分校。

1951年春,学校被铜仁专署接收,并入铜仁中学。

二、贵州省立铜仁师范学校时期

民国29年(1940),贵州省立铜仁师范学校成立,其前身为国立三中师范部。原国立三中师范部设在城南月亮坝文庙内(现铜仁市农业局宿舍和市中级法院所在地)。初期开设7个班,高师4个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简师4个班(招收小学程度学生,学制4年),学生共约300余名。由于文庙狭窄,只能将大成殿改作礼堂兼饭厅,殿前平房两排,设教室7个,其余作教员休息室和办公室,殿后公房及少数民房,为住校学生宿舍,女生与多数教师均在外租房居住。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15)1940年,改为省立铜仁师范学校后,除校长由上级任免外,其它如校舍、师生、班级等均无变动。

1950年,铜仁公署接管铜仁师范学校,改名贵州省立铜仁中学师范部,共培养学生44人。

1952年,迁址两板桥(原私立明德中学校址),开设初师、中师6个班,学生278人。不久,独立建校,改名铜仁师范学校,由副校长翁锡益主持工作。

1953-1957年,师范学校除办中师班外,还先后举办速师班和短期师训班。

1957年,学生达401名。

1958年,增办师范专科班。

“文革”期间,学校曾改名为贵州省铜仁工农兵师范学校,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1972年恢复招生。

1977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后,学校教学秩序逐步得到恢复。

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铜仁师范学校更名为铜仁师范专科学校。

三、铜仁师范专科学校时期

1958年春,铜仁师范学校试办1年制师范专科班,学制一年,学生171名。

1959年,专科班学制定为2年,开设文、理3个班。

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专科班停办,铜仁师范学校仍继续开办。

1977年秋,经教育部批准,在铜仁师范学校内设立贵阳师范学院铜仁大专班,设中文、政教、体育等8个专业。

1978年4月,铜仁师范学校更名为铜仁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座落在铜仁市北郊两板桥(原私立明德中学校址)。

1982年,学制由2年改为3年,在校学生846名。学校附设小学、中学各1所。

四、贵州省铜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时期

铜仁学院铜仁学院(3)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铜仁地区教育学院与铜仁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校名更改为贵州省铜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设有中文、英语、政史、数学、物理、生化、体育、艺术、教育、计算机10个系18个师范专业和文秘、教育管理、计算机工程技术、财会电算化、电子技术应用等6个非师范专业。设有马列室、教育科研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人教育部和附属实验中学。

2001年,开始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办全日制本科,开办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三个师范本科专业。

  • 铜仁地区教育学院

钢仁地区教育学院原为铜仁专区教师进修学校,1959年创建。当时,校舍是借用铜仁师范学校的一间教室,工作人员只有10人。

1961年夏,全区教育调整,学校停办。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63年2月,学校恢复改名为铜仁专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校址迁至瓦窑河新建的师专大楼,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对全区在职中学师进行短期培训。

“文革”开始后,学校被迫再度停办,26个教职员工被分调至各中学或列入地区教育局编制。

1973年,地区决定恢复教师进修学校,将原校址让给铜仁第三中学,在城外磨刀湾原耕读中学基础上重建。当年秋季,开始师资培训。

从1980年起,学院还附设了铜仁地区中学教师函授站,举办专科函授,设语文、数学两个专科班和物理1个预科班。全区初中教师参加函授学习的达1582人。有专兼职辅导教师88人,分24个点进行辅导。学院已成为全区初中教师的培训中心。

1983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铜仁地区教育学院,承担本地区中学教师的培训任务。

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铜仁地区教育学院并入铜仁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贵州省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贵州省铜仁民族师范学校

1978年上半年,铜仁县创办县级师范学校(当时全地区每个县均创办有县级师范学校),学生由坪茶中学代培,招生1个班。

1978年下半年,学校迁址市内官塘新修的师范学校。

1979年,选址城北桐梓坳喻家园(即现清水南路51号),征地19亩,新建校园。

1980年,开办4个班,学生近200名,教职工13人。

1982年,改属地区教育局领导,更名铜仁师范学校,学制3年。

1987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铜仁师范学校更名为贵州省铜仁民族师范学校。该校是贵州省八所重点民族师范之一,是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加强师资培训项目学校,贵州省国家义务教育工程师资培训基地。

1999年9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2002年3月,并入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5年,更名为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分校,增设计算机应用、艺术、体育专业。

2006年,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分校并入铜仁学院,成为铜仁学院的北校区。

  • 铜仁地区林业教育培训中心

1984年,经铜仁地区编制委员会批准,铜仁地区林业局林业干部培训班成立,编制10人,隶属铜仁地区林业局。

1988年,张忠禹接任主任。

1988年,开办中央农广校铜仁分校林业专业班,招生42人。

1991-1995年,铜仁地区林业教育培训中心,与黔东南自治州森工技校联合办学,开设铜仁技工班,招生3届,共计148人,其中80%以上为林业系统内部职工子女,毕业后均安排在区内林业场站工作。

1992年6月10日,铜仁地区编委下文批复“铜仁地区林业干部培训班更名为铜仁地区林业教育培训中心”,杨光大任主任。培训中心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

1992-1997年,铜仁地区林业培训中心与贵州省林业学校在铜仁地区开始单独招生,共招收学生267名,其中林业系统内部职工子女169人。

1998年,国家首次开考林业生态环境管理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贵州省林业厅和贵州省生态环境管理专业自学考试中心审定,铜仁地区林业教育培训中心被确定为林业生态环境管理专业自学考试首批助学单位。

2004年11月,并入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铜仁地区苗圃场

苗圃场筹建于1956年,建成于1958年,隶属于铜仁县。

1964年,铜仁县综合林场移交铜仁专署林业局管辖,并改名为铜仁专署林业局锦江林场。

1967年,又改名为铜仁专署林业局东风林场。

1979年,改建为铜仁地区苗圃场,共有职工46人(含合同工6人),经营面积8000余亩。

2004年11月,并入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合并发展

2002年3月,贵州省政府批准贵州省铜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组建贵州省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分校。

2002年5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贵州师范大学与铜仁地区行署合作,在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立贵州师范大学铜仁学院。

2004年11月,为了筹建本科,铜仁行署将铜仁地区林业教育培训中心和铜仁地区苗圃场整合并入,学校形成了校本部、新校区(原东风林场所在地)、北校区(原贵州省铜仁民族师范学校所在地)三地办学的格局,校园面积增加到3490亩。

2006年2月14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贵州省铜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铜仁学院。

2010年,学校获得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资格。

2013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15年,学校整体搬迁至川硐教育园区,实现了“一校一址”办学目标。

2办学条件

3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9月,学校设有10个二级学院,开设34个本科招生专业。

学院

本科专业

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铜仁学院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

铜仁学院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秘书学、网络与新媒体、历史学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音乐学

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农村区域发展、地理科学、旅游管理、金融工程、会计学

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林学、风景园林、园林、水产养殖学、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城乡规划

铜仁学院大数据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自动化、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铜仁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铜仁学院大健康学院

护理学、体育教育

铜仁学院国际学院

英语、商务英语

铜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

铜仁学院乌江学院

-

铜仁学院国学院

-

参考资料:[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4师资力量

学院

本科专业

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铜仁学院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

铜仁学院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秘书学、网络与新媒体、历史学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音乐学

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农村区域发展、地理科学、旅游管理、金融工程、会计学

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林学、风景园林、园林、水产养殖学、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城乡规划

铜仁学院大数据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自动化、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铜仁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铜仁学院大健康学院

护理学、体育教育

铜仁学院国际学院

英语、商务英语

铜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

铜仁学院乌江学院

-

铜仁学院国学院

-

参考资料:[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5学科建设

铜仁学院铜仁学院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993人,博士199人,硕士409人;正高级职称181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2人、校内研究生导师57人,校外兼职硕导112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5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管专家5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市管专家12人,“梵净文化人才”3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贵州省“千”层次人才18人,贵州省千人创新创业人才1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4人,贵州省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1人,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先锋4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3个、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先锋号1个;贵州省科技厅创新人才团队1个、贵州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贵州省民汉双语服务基地1个,贵州省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个,省级教学管理团队1个,铜仁学院基础教育创新团队、铜仁学院民族学创新团队等校级人才创新团队22个。[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侯长林[22]

贵州省省管专家(6人):侯长林、徐路、石维、梁成艾、常军、杨业勤[23][24]

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杨传东、田兴斌、石维[25]

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石维、李勇、郭雷[26][27][28]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6人):杨建、龙红霞、李锦伟、侯长林、叶通贤[29]

贵州省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1人):杨春君 [9] 

贵州省教学团队(1个):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铜仁市市管专家(6人):侯长林、罗静、罗中玺、田兴斌、崔德虎、梁正海[29]

6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教育发展与山区乡村振兴”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1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教育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民族学)、省级重点学科5个(含支持)。[1]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1个,专业硕士学位3个。[30]

                                                                            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位类型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学术硕士学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00)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思想政治教育

04党的建设

专业硕士学位

材料与化工学院

材料与化工(085600)

01材料化工

02资源化工

03精铝化工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农艺与种业(095131)

不区分研究方向

经济管理学院

农村发展(095138)

信息来源:[30]

铜仁学院学科建设一览表

序号 学科类别 学科名称
1 区域一流(培育)学科 教育学
2 省级重点学科 教育学、民族学、林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3 省级重点支持学科 马克思主义与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林经济管理
参考资料:[31]

铜仁学院校级重点学科、重点支持学科名单

序号 学科名称 所在系部 学科类别
1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重点学科
2 音乐学 音乐系 重点学科
3 应用数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重点学科
4 理论物理 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重点学科
5 材料物理 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重点学科
6 旅游管理 外国语言文学系 重点学科
7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重点学科
8 生物学 生物科学与化学系 重点学科
9 应用经济学 法律与政史系 重点学科
10 教育学 教育科学系 重点学科
11 应用物理学 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重点学科
12 化 学 生物科学与化学系 重点学科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重点支持学科
14 英 语 外国语言文学系 重点支持学科
15 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系 重点支持学科
16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科学部 重点支持学科
参考资料:[32]

7合作交流

学位类型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学术硕士学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00)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思想政治教育

04党的建设

专业硕士学位

材料与化工学院

材料与化工(085600)

01材料化工

02资源化工

03精铝化工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农艺与种业(095131)

不区分研究方向

经济管理学院

农村发展(095138)

信息来源:[30]

8学术研究

序号 学科类别 学科名称
1 区域一流(培育)学科 教育学
2 省级重点学科 教育学、民族学、林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3 省级重点支持学科 马克思主义与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林经济管理
参考资料:[31]

9科研平台

序号 学科名称 所在系部 学科类别
1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重点学科
2 音乐学 音乐系 重点学科
3 应用数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重点学科
4 理论物理 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重点学科
5 材料物理 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重点学科
6 旅游管理 外国语言文学系 重点学科
7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重点学科
8 生物学 生物科学与化学系 重点学科
9 应用经济学 法律与政史系 重点学科
10 教育学 教育科学系 重点学科
11 应用物理学 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重点学科
12 化 学 生物科学与化学系 重点学科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重点支持学科
14 英 语 外国语言文学系 重点支持学科
15 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系 重点支持学科
16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科学部 重点支持学科
参考资料:[32]

10科研成果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国家二级师范认证专业4个(美术学、学前教育、体育教育、历史学)、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农村区域发展)、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1个(视觉传达设计)、贵州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贵州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贵州省特色专业2个、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10个(学前教育、英语、园林、农村区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特殊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省级一流课程3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建有贵州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辅导员工作室1个、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个(铜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贵州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1个。[1]

国家二级师范认证专业(2个):美术学、学前教育[1]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农村区域发展 [1]

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1个):视觉传达设计[33]

贵州省区域一流培育专业(1个):园林[33]

贵州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数学与应用数学、城乡规划、园林、农村区域发展[33]

贵州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园林、旅游管理、视觉传达设计[33]

贵州省特色专业(2个):应用物理学、农村区域发展[33]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1个):运动健康系[34]

  • 教学成果

2014年,该校梁成艾教授主持的《中职学校“二阶段三课堂”多元归类学业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截至2022年9月,三年来,学校获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及产教融合项目47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1项、省级297项。[1]

贵州省第九届(2018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序号 授奖成果名称 授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
1 新建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卓越经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一等奖 彭吉黔、杨建、陈俭、徐仕强、龙建辉、侯长林、罗静、赵辉、翟玉胜
2 铜仁学院教学服务型大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二等奖 侯长林、罗静、叶丹、高雪春、张杰
3 地方本科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三等奖 李莹、杨风雷、张学飞、吴海龙、宁丽娟
参考资料:[35]
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序号 姓名 成果名称 成果类别 等次 颁奖机构 时间
1 侯长林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 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论文类) 教育部 2016
2 侯长林 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 第一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教育厅 2014
3 叶通贤 国际化视野下高等学校社会资本研究 第一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教育厅 2014
4 罗 静 立足实际 探寻贵州高职教育发展模式 第一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教育厅 2014
5 王中华 论个性化教育的误区及其正解 第一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教育厅 2014
6 侯长林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 第二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教育厅 2016
7 叶丹 利用区域资源推进专业建设转型 第二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教育厅 2016
8 龙红霞 学术权力与学术伦理规制实现之探究 第二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教育厅 2016
参考资料:[36]

11学术资源

贵州省第九届(2018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序号 授奖成果名称 授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
1 新建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卓越经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一等奖 彭吉黔、杨建、陈俭、徐仕强、龙建辉、侯长林、罗静、赵辉、翟玉胜
2 铜仁学院教学服务型大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二等奖 侯长林、罗静、叶丹、高雪春、张杰
3 地方本科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三等奖 李莹、杨风雷、张学飞、吴海龙、宁丽娟
参考资料:[35]

12文化传统

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序号 姓名 成果名称 成果类别 等次 颁奖机构 时间
1 侯长林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 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论文类) 教育部 2016
2 侯长林 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 第一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教育厅 2014
3 叶通贤 国际化视野下高等学校社会资本研究 第一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教育厅 2014
4 罗 静 立足实际 探寻贵州高职教育发展模式 第一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教育厅 2014
5 王中华 论个性化教育的误区及其正解 第一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教育厅 2014
6 侯长林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 第二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教育厅 2016
7 叶丹 利用区域资源推进专业建设转型 第二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教育厅 2016
8 龙红霞 学术权力与学术伦理规制实现之探究 第二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教育厅 2016
参考资料:[36]

13现任领导

铜仁学院铜仁学院(5)截至2022年9月,学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499人次;与柬埔寨教育部、老挝琅南塔省教育厅、老挝沙湾那吉省教育厅、沙耶武里省教育厅、万象省教育厅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境)外79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选派学生494人次、教师121人次赴国(境)外交流访学;重点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围绕十大重点学科在泰国、老挝、柬埔寨国家建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10个;建立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咨询为一体的老挝国别研究机构即“老挝研究中心”。[1]

14校区环境

15学校荣誉

截至2022年9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1个、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工程中心5个、省高校产学研基地5个、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教育厅国别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级专业技术基地1个、省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1个,铜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以以及梵净教育研究院、梵净民族文化研究院、梵净生态研究院等校级科研机构13个。[1]

科研平台
序号 项目类别 数量 平台名称 时间
1 国家民委研究基地 1 武陵山片区铜仁学院研究基地 2014
2 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1 武陵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2015
3 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 1 武陵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2013
4 院士工作站 2 贵州省铜仁学院院士工作站、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院士工作站分站 2015-2016
5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 铜仁市文化科技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15
6 省级科技孵化平台 1 铜仁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2016
8 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 3 梵净山特色动植物资源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材料制备新技术与应用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锰系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 2011-2016
9 省高校工程中心 2 水产养殖省高校工程中心等 2012-2014
10 省高校产学研基地 5 锰矿资源利用产学研基地、武陵山野菜引种繁殖产学研基地、梵净山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产学研基地、梵净山特色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产学研基地等 2012-2015
11 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 6 梵净山特色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团队、锰矿深加工及其下游产品开发应用科研创新团队等 2012-2015
12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2 民族传统知识融入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课程创新研究”创新团队、铜仁学院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创新团队 2016-2018
14 校级科研机构 5 梵净教育研究院、梵净民族文化研究院、梵净生态研究院、铜仁学院中老(老挝)研究中心 2016
15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与合作) 2 贵州省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纳米材料及器件应用工程中心 2012-2013
16 铜仁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 1 铜仁学院基地 2015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 2016
参考资料:[1][37][38][39][40]

16获得荣誉

科研平台
序号 项目类别 数量 平台名称 时间
1 国家民委研究基地 1 武陵山片区铜仁学院研究基地 2014
2 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1 武陵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2015
3 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 1 武陵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2013
4 院士工作站 2 贵州省铜仁学院院士工作站、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院士工作站分站 2015-2016
5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 铜仁市文化科技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15
6 省级科技孵化平台 1 铜仁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2016
8 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 3 梵净山特色动植物资源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材料制备新技术与应用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锰系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 2011-2016
9 省高校工程中心 2 水产养殖省高校工程中心等 2012-2014
10 省高校产学研基地 5 锰矿资源利用产学研基地、武陵山野菜引种繁殖产学研基地、梵净山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产学研基地、梵净山特色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产学研基地等 2012-2015
11 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 6 梵净山特色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团队、锰矿深加工及其下游产品开发应用科研创新团队等 2012-2015
12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2 民族传统知识融入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课程创新研究”创新团队、铜仁学院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创新团队 2016-2018
14 校级科研机构 5 梵净教育研究院、梵净民族文化研究院、梵净生态研究院、铜仁学院中老(老挝)研究中心 2016
15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与合作) 2 贵州省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纳米材料及器件应用工程中心 2012-2013
16 铜仁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 1 铜仁学院基地 2015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 2016
参考资料:[1][37][38][39][40]

17获得排名

截至2022年9月,三年来,学校获科研项目总经费10754.3万元、承担课题92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9项、省部级课题106项。发表学术论文2148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57篇;获得授权专利875项,出版专著133部、教材91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6项,其中,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贵州省科技奖11项。[1]

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一览表(部分)
序号 姓名 成果名称 成果类别 等次 颁奖机构 时间
1 罗中玺 中国性习俗伦理透视 贵州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1
2 侯长林 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二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3 杨建 品牌联合稀释效应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二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4 叶通贤 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控制与化解研究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二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5 朱存红 王鹏运研究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6 梁正海 传统知识的传承与权力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7 洪頵 “天人合一”和谐观下的课堂生态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8 赵斌等 贵州民清盐运史考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9 陈开敏 中国智库国际化转型的困境与出路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10 张学飞 国家崛起的体育战略价值研究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11 罗静等 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的模式建构与选择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12 邱成斌 黔东土家族花灯戏灯词艺术特征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13 梁正海 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知识的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012
参考资料:[36]

18报考条件

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一览表(部分)
序号 姓名 成果名称 成果类别 等次 颁奖机构 时间
1 罗中玺 中国性习俗伦理透视 贵州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1
2 侯长林 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二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3 杨建 品牌联合稀释效应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二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4 叶通贤 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控制与化解研究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二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5 朱存红 王鹏运研究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6 梁正海 传统知识的传承与权力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7 洪頵 “天人合一”和谐观下的课堂生态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8 赵斌等 贵州民清盐运史考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著作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9 陈开敏 中国智库国际化转型的困境与出路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10 张学飞 国家崛起的体育战略价值研究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11 罗静等 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的模式建构与选择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12 邱成斌 黔东土家族花灯戏灯词艺术特征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论文类)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5
13 梁正海 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知识的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012
参考资料:[36]

19词条图册

  •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9月,馆藏纸质图书111万册,电子图书300万册。[1]

  • 学术期刊

《铜仁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是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铜仁学院主办的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梵净古典学,武陵论坛,大学之道(一流学科专栏),政治与法律,哲学天地,历史文化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艺术与体育研究,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研究等栏目。

曾获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地方高校“优秀期刊”。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