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台湾下鱵鱼

发布时间:2023-11-03 12:41

体细长,侧扁,标准体长为头长之之4.9-5.5倍,为体高之10.3-12.8倍。鼻孔突不呈丝状。下颌延长成喙状,喙长约为头长之1.5倍;上颌短小,其顶部呈三角形,被鳞,三角形之长小于或略等于其宽(长∕宽=0.76~0.96)。眼前沟单一,不向后分支。上下颌具微细单峰齿,但下颌之后部具三峰齿。第一鳃弓上鳃耙29-33。体被圆鳞;侧线位低,于胸鳍基底下方具一向上分支,向上延伸至胸鳍基底;背前鳞52-61。鳔为单室型。背鳍与臀鳍对在,后位,臀鳍起点在背鳍第1-3软条之下方,背鳍具13-16软条,臀鳍具15-19软条;胸鳍较短,标准体长为胸鳍长之7.2-9.9倍;腹鳍短小,胸鳍基底至腹鳍基底之间距为腹鳍基底至尾鳍下叶基底之0.88-0.98倍;尾鳍浅开叉,下叶略长於上叶。体背呈浅灰蓝,腹部白色,体侧中间有一条银白色纵带,无垂直暗斑;喙为黑色,前端具明亮之橘红色。

1基本内容

中文名台湾下鱵鱼观赏鱼类否


俗名补网师、水针食用鱼类否


英文名是否有毒否


科目英文Hemiramphidae经济鱼类否


科目鱵科最大长度15.1 cm


命名者Collette & Su, 1986栖息深度0-10公尺


  


  台湾下鱵鱼
  


  
世界分布 台湾 地理分布 仅知分布于台湾淡水河。

  
栖息环境 河口、近海沿岸

  
形态特征 体细长,侧扁,标准体长为头长之之4.9-5.5倍,为体高之10.3-12.8倍。鼻孔突不呈丝状。下颌延长成喙状,喙长约为头长之1.5倍;上颌短小,其顶部呈三角形,被鳞,三角形之长小于或略等于其宽(长∕宽=0.76~0.96)。眼前沟单一,不向后分支。上下颌具微细单峰齿,但下颌之后部具三峰齿。第一鳃弓上鳃耙29-33。体被圆鳞;侧线位低,于胸鳍基底下方具一向上分支,向上延伸至胸鳍基底;背前鳞52-61。鳔为单室型。背鳍与臀鳍对在,后位,臀鳍起点在背鳍第1-3软条之下方,背鳍具13-16软条,臀鳍具15-19软条;胸鳍较短,标准体长为胸鳍长之7.2-9.9倍;腹鳍短小,胸鳍基底至腹鳍基底之间距为腹鳍基底至尾鳍下叶基底之0.88-0.98倍;尾鳍浅开叉,下叶略长於上叶。体背呈浅灰蓝,腹部白色,体侧中间有一条银白色纵带,无垂直暗斑;喙为黑色,前端具明亮之橘红色。

  
渔业方法 目前仅有模式标本,无任何其它标本可寻,可能已绝种。
  
中文名 台湾下鱵鱼 观赏鱼类

  
俗名 补网师、水针 食用鱼类

  
英文名 是否有毒

  
科目英文 Hemiramphidae 经济鱼类

  
科目 鱵科 最大长度 15.1 cm

  
命名者 Collette & Su, 1986 栖息深度 0-10公尺

中文名台湾下鱵鱼观赏鱼类否

俗名补网师、水针食用鱼类否

英文名是否有毒否

科目英文Hemiramphidae经济鱼类否

科目鱵科最大长度15.1 cm

命名者Collette & Su, 1986栖息深度0-10公尺

世界分布台湾地理分布仅知分布于台湾淡水河。

栖息环境河口、近海沿岸

形态特征体细长,侧扁,标准体长为头长之之4.9-5.5倍,为体高之10.3-12.8倍。鼻孔突不呈丝状。下颌延长成喙状,喙长约为头长之1.5倍;上颌短小,其顶部呈三角形,被鳞,三角形之长小于或略等于其宽(长∕宽=0.76~0.96)。眼前沟单一,不向后分支。上下颌具微细单峰齿,但下颌之后部具三峰齿。第一鳃弓上鳃耙29-33。体被圆鳞;侧线位低,于胸鳍基底下方具一向上分支,向上延伸至胸鳍基底;背前鳞52-61。鳔为单室型。背鳍与臀鳍对在,后位,臀鳍起点在背鳍第1-3软条之下方,背鳍具13-16软条,臀鳍具15-19软条;胸鳍较短,标准体长为胸鳍长之7.2-9.9倍;腹鳍短小,胸鳍基底至腹鳍基底之间距为腹鳍基底至尾鳍下叶基底之0.88-0.98倍;尾鳍浅开叉,下叶略长於上叶。体背呈浅灰蓝,腹部白色,体侧中间有一条银白色纵带,无垂直暗斑;喙为黑色,前端具明亮之橘红色。

渔业方法目前仅有模式标本,无任何其它标本可寻,可能已绝种。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