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羊绒鼯鼠

发布时间:2023-07-12 22:43

羊绒鼯鼠是最大的鼯鼠科动物。尾毛特别丰厚,尾圆筒状。体被有羊绒状浓密长毛,故名“羊绒鼯鼠”。羊绒鼯鼠为喜马拉雅山区特有种,中国仅在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一带发现,分布区狭窄,数量甚少,属于濒危物种。 它们栖息于高山岩石石洞或暗针叶林的杉树上,以富含高纤维的植物为食,冬季可能也吃一些岩石上生长的苔藓和地衣。已经被列为《“三有”保护动物名录》和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羊绒鼯鼠体长为515~610毫米,尾长370~480毫米,后足长85~87毫米,耳长27-37毫米;颅全长80~85毫米。

1体形特征

耳周被浅黄色毛,体背褐灰色,其间杂有毛尖为皮黄色的长毛。

喉部乳白色,下体毛较短,浅灰色。翼膜黑色,前后足足垫黑色。

齿式为:1.0.2.3./1.0.1.3.=22。

羊绒鼯鼠的体长为515~610毫米,尾长370~480毫米,后足长85~87毫米,耳长27-37毫米;颅全长80~85毫米。

2特征

啮齿目的1科。通称鼯鼠。为典型的树栖类,与松鼠科亲缘关系很近〔二者颊齿(包括臼齿、前臼齿)在颌两侧各为5枚,下颌两侧均各4枚〕,不同点是前后肢之间有被软毛的皮褶, 称飞膜。当爬到高处后,将四肢向体侧伸出,展开飞膜,就可以在空中向下往远处滑翔,因而又称飞鼠。全世界现存13属34种,中国有7属16种,其中中国特产的有3种:复齿鼯鼠、沟牙鼯鼠和低泡飞鼠。本类动物多数分布在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中,仅少数几种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的温带与寒温带森林中。

体型多为中等,小飞鼠属体长13厘米以上,大鼯鼠属体长50厘米以上;多数种类的毛色都比较艳丽;牙齿多为22颗。

复齿鼯鼠体长20~30厘米;头圆吻短,眼大而圆;头顶和颊部毛灰色,耳基部有细长的黑色簇毛,耳外缘橘黄色;体背、耳背与足背灰黄褐色,毛基深灰色,腹部灰黄色,飞膜边缘毛棕红色;尾形扁平,尾略短于体长,毛长而蓬松,土黄灰色,端毛黑褐色;趾长、爪尖。仅见于中国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四川、云南、西藏东部。栖息于有松柏的山林,住在陡壁或石洞中,窝如鸟巢,内铺细枝、草叶等。夜间和晨昏活动。主要以松柏叶为食,喜食松柏籽。每年繁殖1~2次,每胎产2~4仔,初生幼仔无毛,但有皮膜。北京山区已有人工饲养。

沟牙鼯鼠在外形上与复齿鼯鼠相近,因上门齿唇面有1条纵沟而得名。分布在中国河北、四川省。

低泡飞鼠体型略小,仅产于中国海南省,无明显经济意义。

3分布

羊绒鼯鼠为喜马拉雅山区的特有种,中国仅在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一带发现,分布区狭窄,数量甚少,属于濒危物种。它们栖息于高山岩石石洞或暗针叶林的杉树上,以富含高纤维的植物为食,冬季可能也吃一些岩石上生长的苔藓和地衣。

4保护级别

已经被列为《“三有”保护动物名录》

和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