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马灯舞

发布时间:2023-04-09 05:03

1简要介绍

  马灯是一门纸扎艺术。马灯舞是浙江省流传甚广的一大舞种。从平原到山区、海岛,几乎各县市有它活动的足迹。随着科技的进步,马灯最初的本义正逐步被人们抛弃,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欢庆太平盛世,增强重大节日和重要庆典的热闹气氛的一项民俗活动。

2历史起源

  马灯舞起源的历史背景说法很多,分布也很广。马灯舞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是北岙三盘的马灯以纪念王昭君出塞的历史为背景。二是大门寨楼的马灯以陈十四娘娘收妖的民间故事为背景。三是北岙小朴的马灯以唐三藏的白马祈雨为背景。舞马灯,因文化背景不同又有不同的数量和阵法。

3相关故事

另外在杭州、嘉兴、宁波、金华等地区盛传南宋皇帝赵构南逃的“泥马渡康王”的故事。在金华传说赵构号称宋高宗后,为纪念泥马渡江(钱塘江)扎纸马以庆祝。当地马灯中的白马,即为康王之坐骑。在嘉兴传说康王渡江下水处即在海盐县,至今民间还有以一匹白马为演出单位的马灯。在杭州淳安县传有关北宋宣和二年农民领袖方腊的坐骑疑阵救方腊的故事等。

4主要形式

  马灯形式有:“竹马”、“跑五马”、“高跷竹马”、“车马灯”、“马灯戏”、“手马灯”、“小马灯”、“马灯”等。马灯舞队有八匹、十二匹、二十四匹;也有五匹,扮赵云、关羽、刘备、张飞、穆桂英等戏曲人物;还有马灯和车子灯一起表演的叫车马灯;更有用竹扎成轿形的车子灯,演员站在车子内,下肢装上假脚,外有车夫推车。大都扮演“关公送皇嫂”、“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等故事。表演中夹唱民歌小调。有的马灯有马夫作翻、滚、洗马、驯马等舞蹈表演,如常山县洗马舞和昌化县昌北马灯都以马夫表演技艺而闻名。

5主要道具

  马灯的道具,是用竹扎成马的前、后身(也有头尾相连的)系在演员腰上。这类马灯道具又分两种。杭州市淳安、萧山、临安县和金华市各县流传的马灯,是长头颈马灯。它的马身较短,头颈长100厘米,前身高150厘米。用一支宽竹片做颈背,具有古补、写意的特点,舞蹈时甩动马头颈,昂首奔驰。另一种是宁波地区的马灯,头颈四周均有骨架,头颈硬直,造型与比例如现实生活中的马。眼晴和身内装上电灯,马鞍、项铃装饰如古代战马。金华市有一队马灯,相传是明代传下来的,马灯造型是颈长,身短,马脸扁平,演员身穿戏曲书生巾袍,演唱昆腔曲牌,由丝弦萧笛伴奏,有些词意涩奥难解。

6相关传说

  传说福建永春遇到百年不遇的干旱,赤地千里,眼看庄稼就要颗粒无收,百姓就要断炊,唐三藏西天取经所骑的臼色神马,执意到永春拯救百姓的困苦。终于神马爱民的至诚,感动了上苍,上苍普洒甘霖。永春百姓为纪念神马的无量功德,建白马寺祭拜,并在元宵节举办马灯游艺,以娱神人。

7节日习俗

  马灯的盛行是和习俗,民间传说关系密切。清乾隆年间,永春有颜、林两家迁来小朴以捕鱼为生,因大海至险,为求年年平安、风调雨顺,就安老家永春的习俗,在小朴村建了座白马庙祭拜侍奉,每年的除夕夜、元宵节、八月初六,都举办马灯游艺活动。除夕夜的马灯会俗称“迎春发财灯”;元宵夜俗称“风调雨顺灯”,民间至今还流传“元宵游马灯,家家喜盈盈;马首生辉映,年年保丰登。”的民谣。8月初6俗称“逢凶化吉灯”(也称“化马平安灯”)。

  杭州萧山县的竹马班有比颈长之俗,长者为粮食丰收的标志,连年丰收的马头颈可逐年加高。粮食欠收的村庄是不能舞竹马的。

8小朴马灯

  小朴马灯初为二匹胭脂色马和六匹白马组成的八匹马队,隐含八仙过海和发财之意;现改为主灯16匹,马灯队36人(含 六六大顺之意),再配以锣鼓乐队、 腰鼓舞、 鱼灯舞等共150人的灯队,阵法变化多端,每一阵由一名 年轻力壮、技艺熟练的人充当马头军领阵,表演过程以圆形舞开始,经踢马花(有 三角花、四 角花、五角花)、龙滚水、风阳、马蹄奔等,再以圆形舞结束,以示 大团圆。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