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饮食障碍

发布时间:2023-03-29 16:43

1定义

神经性厌食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长期不愿进食、资源节和明显体重减轻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2因素

引起神经性厌食的因素很多,有社会文化因素,如以苗条为美的社会文化习俗,以10~20岁女性多见。也有忧郁社会环境改变造成的,多发生于儿童,如儿童入托进幼稚园等。还有精神动力因素及生理因素的干扰。也有人热内丘脑下部机能障碍引起的神经内分泌中枢功能失调时神经性厌食的基础。

3转化

Cantwell等提出慢性异常摄食行为是变异了情感障碍。一般神经厌食者都表现出于年龄相比较为幼稚和不成熟的性格,常表现为胆怯,保守,疑病,焦虑等,早期可能有癔病倾向 。伴有贪食诱吐的神经性厌食者人格障碍突出,MMPI的抑郁,癔症,精神病质,偏执及精神分裂症较高,大多较为外向,情绪不稳定,多有攻击性,冲动性。

4影响

神经性厌食对躯体有很大影响,最初表现为食欲减退,逐渐对任何食物都不敢兴趣,劝其进食可引起恶心或以各种借口加以拒绝,甚至将食物暗中抛弃。

由于进食少导致体重减轻、逐渐消瘦、出现头晕、乏力、手足发凉甚至紫绀、体温低、心率慢、血压低、贫血、维生素缺乏、顽固性便秘、女性闭经、男性性功能减退,少数表现为恶病质可合并感染,衰竭甚至死亡。

在治疗上除使用抗抑郁、焦虑等药物辅助外,以心理治疗为主;采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feeding disorders

食欲和饮食行为的增加或减少,是常见的临床症状。见于处于某种心理状态的健康人,也见于患躯体疾病或有精神障碍的人。饮食障碍有多种不同的表现。须作仔细的鉴别诊断并根据情况作出处理。

5儿童饮食障碍的判断

1、看年龄。若是1岁以下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发现有明显食欲低下者,多为疾病所致,应该引起重视,可能是由败血症、结核病、佝偻病和各种营养缺乏症等。年纪稍大的小儿要特别留意其饮食的习惯和平时的生活情况,家庭环境等等;因为家庭环境较好的家庭,小儿容易养成不好的进食习惯,喜欢吃零食等,都有可能引起厌食症。

2、看食欲不振的程度。如果是轻度的食欲不振可能是因为零食过多或者天气、心情不好等原因等所致;若情况比较严重,可能是厌食症或者其他潜在疾病。

3、有无症状出现。若小儿有轻度食欲不振,但是依然活泼、愉快,多属正常情况。若伴有疲倦、精神萎靡、低热者,多系结核或其他感染。伴有腹疼和便血者应注意胃、十二指肠溃疡,寄生虫等。伴反应迟钝,皮肤粗糙,少汗和发育不良者,应注意甲状腺功能低下。伴多汗、肋骨串珠、方额、颅骨软化等骨骼改变系佝偻病。

4、微量元素的检查。通过微量元素的检查,可以帮助找到是因为哪种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厌食症,也有助于判断。

6临床

食欲是进食的要求。临床上可见到食欲不振和食欲亢进。食欲不振(厌食)见于情绪剧烈变化的正常人、各种躯体疾病(发热性疾病,胃肠道疾病或其他内脏系统、新陈代谢疾病,某些药物反应等)和某些精神障碍(如抑郁症)。遇食欲不振时应仔细分析病史、症状、体征以及有关检查,以得确诊。对食欲不振的病人,应治疗原发病或设法消除诱发因素。有时可用健胃药(如具有苦味或香味的植物性生药如龙胆酊、姜酊)或同化类固醇制剂(如苯丙酸诺龙)以刺激食欲。食欲亢进见于代谢加速的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常觉饥饿并逐渐消瘦)和某些精神病(如躁狂症、麻痹痴呆等)。常伴有进食增加。对食欲亢进,应治疗原发疾病,某些情况下可用食欲抑制药(如苯丙胺、右旋苯丙胺等),效果评定不一。

饮食行为的障碍有主动进食行为的增加或减少、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进食对象的异常等。

要求饮食并伴食欲亢进,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亦见于躁狂症和麻痹痴呆(这时称为贪食)。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发作性的、无法自己控制的大量进食。平时食量正常者突然一次大量饮食,称为暴食,见于精神分裂症。周期性地不可遏止地狂饮,称为间发性酒狂,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拒食见于严重的食欲不振,更多见于精神障碍,如抑郁症、意识有障碍者、受幻觉(如幻听命令病人不要进食)、妄想(如被害妄想,相信饮食中有毒)支配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神经性厌食的患者其实有食欲,但却拒绝进食。以不属食物的东西为食,称为异食癖,见于某些寄生虫病、精神分裂症等。

漾奶表现为喂奶后有少量奶液反流到口中,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儿,多因贲门松弛,喂奶方法不当,将气体吸入胃中所致。改进喂奶方法即可纠正(抱起婴儿,使呈半坐位哺喂、喂后轻轻拍背,使吞入的空气溢出)。反刍是进食后经过一段短时间,下颌和咽部肌肉运动加强,使胃内容物一口一口返回口中再经咀嚼吞咽的现象,多见于婴幼儿,一般出生半年后发病,患儿似从中得到乐趣,少见。常伴精神状态异常、重度营养不良或体格发育落后,经精心护理可愈。

吞咽困难包括胸骨后不同部位的梗塞感,食物难以通过食管,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呛咳等。见于口腔、咽喉炎症,食管肿瘤、狭窄,憩室溃疡、异物、先天畸形,纵隔肿瘤等压迫食管,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延髓麻痹,癔病(癔病球)等。仔细检查分析后不难鉴别。

恶心是想吐的感觉,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但亦可单独发生。呕吐指胃内容物从口腔返出,常随恶心发生,但颅内压增高时表现喷射性呕吐,呕吐前无恶心,这见于脑占位性病变(肿瘤、寄生虫、血肿),脑积水,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膜炎等。恶心呕吐发生机理相同,可分为中枢性及反射性两类。中枢性者见于精神因素影响(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令人厌恶的景象或气味)颅内压增高(如前述),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早期妊娠、甲状腺危象、艾迪生氏病危象等),药物(去水吗啡、大剂量吐根碱或锑剂等)影响,全身性感染等。反射性者系各种因素作用于身体器官引起,如胃肠道受药物(水杨酸、磺胺、吐根碱、锑剂等)、化学物质(强酸、强碱、升汞、煤酚等)、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毒素刺激,腹腔内脏炎症,心脏病变(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周围感觉器官病变(晕动病、梅尼埃尔氏综合征、剧咳等刺激咽部、外伤引起剧痛)等。对恶心呕吐,除处理原发疾病外,必要时可用镇静药、镇痛药、安眠药、颠茄类、麻醉药和缓和对胃部刺激的药物(如氯丙嗪、苯海拉明、普鲁卡因)控制症状。维生素B6用于妊娠呕吐。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