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村坑村

发布时间:2023-03-16 01:43

1概述

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为千岛湖畔的一个半岛。交通主要靠水运,陆路交通只有机耕路。辖陈家坞、项家坪、青山坪、大坞坪、宜家坪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大坞坪。1992年有32户,126人。山多田少,山林总面积3350亩,田4.08亩,旱地16亩。村坑村原属遂安县安阳乡,原有人口570人,1959年新安江水库形成后,海拔108米高程以下的土地沦为水库,该村良田、村庄被淹没,大部分村民迁移到夏峰乡汪村,后转移到江西省南丰县,剩下的147人,沿库区后靠重建家园。淳安、遂安两县合并时,该村只有24亩贫瘠的山坡地和3000多亩荒山,集体财产及农具也因移民所剩无几,村民生活异常艰苦。然而,村坑人通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重建的新村庄成为全县乃至全省闻名村。

2林业兴村

自移民始到70年代初,林业生产发展缓慢。1979年,中共淳安县委对县内库区移民落实安置政策后,坚定了村坑人创业的决心,村委会面对山多田少的实际,提出“靠山吃山”、“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的综合开发方针,把从亩的田地转向三千多亩的荒山,从农业向林业转移,制定了荒山十年开发规划。冬天,村里男女劳动力全部上山,建立茶叶基地42亩。1981年春开始上山造林,经过一个冬春的奋战,种下了杉木150亩。村坑村的艰苦创业精神感动上级领导,县里给予奖励,肯定方向。村坑人每年坚持植树造林。1980年至1983年开垦200余亩茶叶基地;1981年到1990年10年间共造用材林基地2530亩,人均20亩。村坑村还大力发展水果基地,1982年种植柑桔50亩,1985年投产。后每年由村民自行在自留山上种柑桔,至今发展到200余亩,其中75%的桔园已投产。种植桑树76亩、种植枇杷30亩、黄桃10亩、青枣26.5亩、毛竹169亩、油茶27亩。在造基地林的同时,积极发展庭院立体经济,种植葡萄、香菇、木耳、白莲等经济作物。

在造林的同时注重护林,从1981年至1992年共投资近60万元,人均投资4500元,平均每亩160多元,树苗种下后注意精心抚育,使基地林木生长迅速。成立护林小组和防火小组,采取”防护第一、用材第二"方针,在采伐上变皆伐为间伐,在管理上采取“批树一枝笔,售树一本帐"的办法,出现”千把锄头种树,一把斧头砍伐“的良好秩序。

2000年后村坑村有山皆绿,远山近坡,茂林修竹,成排成行,茶果桑桔,相映成园,实现高山陡坡林木化,低山缓坡茶桑化,沟坝阳弯果园化,水洼低地渔塘化,森林覆盖率超过全县平均水平20%多。得到省林业厅、国家林业部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全省林业发展模式典范村。

3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有1154户通自来水,有190户饮用井水,有1344户通电,有119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19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9.74%和89.9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6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11户(分别占总数的57.84%和46.83%);该村委会到乡道路为柏油、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拥有汽车88辆,拖拉机112辆,摩托车85辆。

4致富历程

村坑村的发展离不开村长吴永康的带头。吴永康1951年曾任淳安县上梧乡主任,1954年改任上梧乡副乡长,1956年当选白马乡乡长,1958年怀着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赤诚之心,毅然辞职回家务农。但在"左"的年代,一腔热血付流水,乡亲依然捧着金饭碗讨饭,山荒人穷。为了糊口,村民纷纷外出,女的提篮小卖,男的肩挑车拉,日子过得很艰难。1979年,吴永康和村委会一班人制订荒山开发十年规划,提出"至1990年实现每人拥有用材林15亩,茶叶、柑桔、毛竹、油茶各1亩半,枇杷、杨梅、青枣、柿、梨、桃、蚕桑等各半亩"的目标,当年冬天把村男女劳力全部拉上山。为了在山坡上种上桔树,他带领全村人硬是从水库里把泥一担担挑上山。1984年他带领5个儿子上山造林,在荒山上办起了淳安县第一个家庭林场。全家总收入自1988年以来年年超过万元,1990年超过2万元,人均收入比1980年增加10倍,成为全省立体结构型商品生产典型户,得到省市县领导的赞赏,其经验迅速在全村推广。

在吴永康的带头下,村坑村家家户户办起家庭林场,经营山林面积达到3060亩,占全村山林总面积的90%以上。并以家庭林场群体优势,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绿化全部荒山,使家家都有一只打不破的聚宝盆。1987年,村坑村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劳动模范集体。吴永康被推选为杭州市家庭林场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林业专业户协会理事,先后获省级绿化先进工作者、浙江省1986年度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农民企业家、浙江省"七五"劳动模范等称号。

5新村新风

村坑村发展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以柑桔为主的水果林,以茶叶为主的经济林,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全村现有杉木基地2389亩,计材积1.2万立方米,以300元 立方米计价值达360万元,且每年以1400立方米速度递增。每年按上级下达的采伐计划采伐的木材款40%留村级经济,60%分给农户。全村茶叶收入每年达4万多元,以柑桔为主的水果林收入每年计10万元,渔业收入每年4万多元,加上其他收入,全村户户都是万元户,最多的户达4万多元,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在新安江库区移民后靠村中一跃成为首富村。

村现有固定资产27万元。1984年投资1.3万元安装了自来水,投资3.7万元建立三座路坝,使4个自然村相连,路程缩短三分之二。村每年投资4万多元开机耕路。全村现有船46只,其中机动船28只,最大的船吨位达35吨。全村农业税、育林、修水利、军属优抚、文化娱乐、办学等费用都由集体经济支付。从1984年开始,村里每年都出资4000多元钱订报,其中《浙江科技报》已连续订了8年。1983年从大坞坪划出一块最好的土地投资6万元,兴建一座小学。村风端正,没有赌博、没有偷窃。村支部连续13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在村四周都是国有山林的情况下,没有人采伐国有林木。村计划生育工作年年被评为县级先进。村坑村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地无荒土、野无游民。1987年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

6人口

截止2008年,该村有农户1345户,乡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农业人口5164人,劳动力3576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343人;以汉族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7经济

该村农民收入以种殖业和养殖业为主。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94.0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46.14万元,占总收入的8.56%;畜牧业收入731.38万元,占总收入的9.93%(出栏肉猪3939头,肉牛238头,肉羊473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1632万元,占总收入的80.61%;工资性收入69.8万元,占总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77人(占劳动力的13.19%),在省内务工647人,到省外务工30人,外出务工收入62.99万元。

8渔业发展

沿湖农户充分利用界首群岛水域岛屿多、湖弯曲折、口小肚大、岛上林木葱郁、生物花粉饵料丰富等自然条件,依托境内新安江开发总公司大塘鱼种场技术及精品鱼饲料,发展库湾、网箱、山塘养鱼和捕捞业,并逐渐形成养殖、捕捞、贩销一条龙的渔业生产经营体系。养殖虾、鳖、鳜鱼、鲈鱼等名特优水产品400余亩,发展捕捞专业户420余户,作业劳力1000余人;渔业贩销人员50多人。全年渔业总产1000多吨,人均渔业收入1580元,占全年人均收入的72.8%。

9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 1 所,校舍建筑面积 4802.4 平方米,拥有教师 30人,在校学生1195人,距离厂口乡中学2 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485 人,其中小学生1195人,中学生290人。

全村建有文化站10个、业余文娱宣传队 9 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10所获荣誉

2000年后得到省林业厅、国家林业部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全省林业发展模式典范村。1987年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

2020年3月,村坑村被浙江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为2019年度浙江省善治示范村。[1]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