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假高粱

发布时间:2023-03-12 20:43

假高粱(学名:Pseudosorghum zollingeri(Steud.) A. Camus)是禾本科,假高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2米,多分枝,叶鞘松散,叶片线形,稍粗糙,圆锥花序由数至多数总状花序组成,直立或开展,穗轴节间线形,先端略膨大,两侧被长纤毛;无柄小穗披针形,基盘有毛;第一颖光亮,光滑,先端钝,两侧稍有脊,脊粗糙,第二颖稍长于第一颖,第一外稃较颖稍短,长圆形,边缘有纤毛;第二外稃短,有芒,膜质,裂齿有纤毛;芒柱褐色,扭转;第二内稃小;楔形;有柄小穗披针形,小穗柄长两侧边缘有纤毛。 分布于中国产河口、景洪、耿马、镇康。越南北部至南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均有分布。多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岸灌丛、丘陵边缘或耕地附近。 假高粱是通过进口粮食传入中国,已成为一种恶性杂草,名列2003年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首批外来有害生物。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1])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秆直立或基部外倾而节上生根,高可达2米,常具多数分枝,无毛或有时节上被毛。叶鞘松散,常在中上部有瘤基长硬毛;叶舌草质或上部膜质,长2-4毫米,边缘无毛或有纤毛;叶片线形,除内面基部有瘤基长毛外两面无毛,稍粗糙,长10-40厘米,宽4-10毫米。

圆锥花序由数至多数总状花序组成,长4-13厘米,下部每节上分枝最多时可达十枚,主轴节上及分枝腋间有长毛;总状花序直立或开展,长1.5-5厘米,具6-14节;穗轴节间线形,先端略膨大,长约3毫米,两侧被长纤毛;无柄小穗披针形,长约4.5毫米,淡黄绿色或淡紫色,基盘有毛;第一颖背部扁平,光亮,光滑,有7-9脉,先端钝,两侧稍有脊,脊粗糙,脊间有微毛;第二颖稍长于第一颖,舟形,光滑无毛;第一外稃较颖稍短,长圆形,边缘内弯,边缘有纤毛;第二外稃短,长约2毫米,有芒,膜质,2裂至中部稍下,裂齿有纤毛;芒长15-18毫米,膝曲,芒柱褐色,扭转;第二内稃小;鳞被无毛,楔形;雄蕊3枚,花药长1.4毫米;有柄小穗披针形,长约4.5毫米,通常中性,具颖片及外稃;小穗柄长约3毫米,两侧边缘有纤毛。[3]

2生长环境

多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岸灌丛、丘陵边缘或耕地附近。[3]

3分布范围

分布于缅甸、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阿拉伯半岛、伊拉克、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前苏联、波兰、瑞士、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摩洛哥、几内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牙买加、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波多黎各、萨尔瓦多、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巴西、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巴拉圭和越南北部至南部。中国云南(河口、景洪、耿马、镇康)。[3]

4物种危害

假高粱是谷类作物、棉花、苜蓿、甘蔗、麻类等30多种作物田里的主要杂草。由于假高粱的影响,有些地区的甘蔗减产25-50%,玉米减产12-33%,大豆每公顷减产300-600千克。假高粱是很多害虫和植物病害的转主寄主。假高粱的花粉易与留种的高粱属作物杂交,使产量降低,品种变劣,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假高粱是危害严重又难以防治的杂草。假高粱根的分泌物及腐烂的叶子、地下茎、根等,能抑制作物种子萌发和籽苗生长。假高粱的嫩芽聚积有氰化物,牲畜食后易受毒害。

对中国潜在威胁小麦、大麦、大豆、棉花、甘蔗等作物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假高粱是这些作物田中的主要杂草,其颖果在土壤中保持3-4年仍能萌发。假高粱侵入农田,由于其具有极强的繁殖力、适应性及竞争性,从而使农作物大幅减产。因此,一旦假高粱在中国大面积发生,将对中国的农业生产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

5传播途径

假高粱的颖果可随播种材料或商品粮的调运而传播,特别易随混有假高粱的商品粮加工后的下脚料传播扩散。在其成熟季节可随动物、农具、流水等传播到新区。

6防治方法

应防止继续从中国以外的地区传入和扩散。一切带有假高粱的繁殖材料、商品粮及其他作物,都需按植物检疫规定严加控制。对混杂在粮食作物、苜蓿和豆类等种子中的假高粱种子,应汰除干净,并进行灭活处理。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