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砭石粉

发布时间:2022-02-08 20:08

1砭石

砭石来源于5.5亿年前的古海相沉积岩,又经二次高温高压,又“太空源、火山源、陆源”三源浮沉物沉积,古称“金玉”或“金刚钻”,为《内经》所记“本色玄黄、天地气交”之物,为灰红灰黄色灰褐色玉质,不是黑色的安徽灵壁石,也不是灰黑色的苏北吕梁石。

含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以及16种以上的稀有元素。砭石具有14.5-16.5的远红外辐射、3698下的20-2000/Hz超声、类纳米微晶等物理特性。砭石的特殊性质,集冷光远红外、纳米微晶磨面、超声美容、富氧离子疗法于一身,属于中医整体美容法。

我国泗滨产砭石,此石系天然片状石材,敲击会发出清纯、优美、金属般的乐音,泗滨浮磬早在距今五千年前后便是贡品,尔后是神器(虎纹磬)、法器(特磬)、礼器及乐器(编磬)。砭石与经络及俞穴相结合,可促进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砭石保健结合了针灸方法,基本原理都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但二者相比之下,砭石更安全,更容易被顾客所接受。砭石保健就是通过石刺、石温灸经穴来调整经络气血,以协调脏腑,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砭的介绍

3简介

医疗保健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为了生存,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疾病和治病过程认识的总结,而这一认识过程是从石器时代开始。漫长的历史、反复地实践、不断的提高、发现了穴位、发现了经络、发明了用石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适合外伤的用药,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砭的前身。及至氏族社会后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三千年),石器、骨器的种类更加繁多,制作也更加精细。我国古代传说中人物如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可能就生活在这个时期。宋·罗泌《路史》"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说的是距今五千年前的伏羲氏试制草药制造砭具,治疗百姓的疾病。肯定了这个历史时期"砭"已经是完整的医术,且早于"药"。

4记载

《黄帝内经》记载,砭、针、灸、药是我国四种独立并存的医术。何为砭(包括术与具两个方面)?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砭为:"以石刺病也"。如何解释其中的"刺"字很重要,它关系到砭的本来面目、失传及以后的重新发掘。荀子在《复国篇》中有一句"刺草植谷"。很明显,这两句中的"刺"字都应理解为"铲除",同《辞海》有关"刺"字的诸多解释中取"铲除"之意是一致的。而后人不求慎解以讹传讹,将"以石刺病"演绎为"古人用石针扎皮肉治病"。这种解释影响到全世界,英国的汉英字典将砭译为:"stone needle",日本的国语字典将汉字的砭解读为"IST BARI",都是石针的意思。用石做针,石质脆易断,针必粗。"扎"字解为"穿透",统解为"古代人用粗石针穿透皮肉治病",这种说法不好理解,近乎荒谬。

5民间砭具

6简介

在我们对历史文物的研究、考证,及大量民间砭具(见图)的收集中证实,古代就有"陶砭"、"水砭"可用做砭术的"温法","砭刀"、"砭剑"、"砭锥"、"砭铲"、"砭板"、"砭锤"、"砭砧"等,可做感、压、滚、擦、刺、划、叩、刮等方法。现代"砭术十六法"就是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砭针(刀)只是多类砭具的一种,不能用砭针代表全部的砭具,也不能用"刺"法代替全部砭术手法,更不能把四大传统医术之首的"砭"理解为只能排脓放血。所以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实施砭术所使用的各种石制工具称为具,用砭具治疗疾病的手法称为术;用石制工具进行医疗保健的方法称为砭术"。

7形成过程

在砭术的形成过程中先民们还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一是制做砭具的石料。先民们通过上万年的实践发现:并不是随便取一种石料制做砭具都会有同样的疗效。人们发现只有极少数特殊的石料,用它制成的砭具才能达到卓越的效果。人们找到这种石料制成砭具珍藏起来,为医疗保健使用,并将这些砭具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二是发现了人体的经络系统、穴位、经络与脏腑的关系,以及穴位与治疗疾病的关系。随着人类医疗实践的延续和发展,又有很多新的穴位被发现。总之经络穴位的发现对后来针、灸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砭术的产生早于针术和灸术,针术出现以后,继承和丰富了砭术形成过程中已掌握的经络和穴位的有关知识,并将其继承发展至今。

8记载

西汉马王堆墓葬出土的锦书中尚有砭术的记载,《史记》中生动的描述过扁鹊用砭和其它医术救活虢太子的故事。然而自东汉以后,史书和医学典籍中已罕见有关砭术的记载,而据《后汉书·华佗列传》中记录,名医华佗精于药、针、灸,首创全身麻醉外科手术,对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黄帝内经》中的砭、针、灸、药四种医术到华佗这里只剩下针、灸、药三种,看不到砭术的踪影。东汉的大学者服虔说:"季世复无佳石,故以铁代之耳"。也就是说制造砭具用的特殊石头没有了,故此只能用铁器取而代之。何谓佳石?《难经》中说:"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这里的"砭射"说的是这种石头有渗透、发散、象"无形针"作用在肌体深部的特点。后来到了唐朝砭术逐渐从医学界消失。唐代学者颜师古道出了:"古者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的感叹。这是因为制造砭具的佳石非常匮乏,因为原料问题是造成砭无法再流传下去的原因,所以砭术这种东方古老的医疗保健文化失传至今。

但是砭术并没有真正地离开我们,比如"刮痧",就是流落到民间的一种"变了形"的砭术,只不过石制工具被其它物品取代,由此人们便不知刮痧的前身是砭,只知针灸源于砭。

在同一时期,作为中华民族的另一个文化源头——磬(见图)也失传了。

世界最大的磬(106公分)

9权威看法

经地矿部山东实验初检,后由中国科学院、核工业部、国家地震局三大部委六大权威实验室进行了严格的检测,结果如下:

1.在中国科学院遥感技术研究所进行了泗滨浮石对人体可产生影响的红外遥感检测,检测证明泗滨浮石有一奇异的能量场,作用在人体可产生红外效应,循经络而行.

2.用数字超声波检测仪检测,每刮擦人体一次的平均脉冲数达3698次,频率为20 ~ 2000kHz,为诸石之冠,比常见的水牛角刮痧板353次的脉冲数高10倍以上。

3.经热相仪检测在距离人体15cm就可使人体升温0.5℃~2℃.

4.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对泗滨浮石的分析表明,此石含有锶、钛、铬、锰、锌等三十几种稀土和微量元素在核工业部地质分析测试研究中心的检测表明泗滨浮石含有人体必须的钙、铁、磷、钾、钠等元素.

5.经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对泗滨浮石的超声波特性检测发现,摩擦此石可发出2万至 200万赫兹的超声波脉冲.

6.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的检测确认,泗滨浮石是微晶灰岩,此石近似于金属结晶.

7.接触人体表皮,在“微循环检测仪”监视器的屏幕上,可清楚看到小血管及毛细血管中迅速加快的血液流动状态.

8.在某权威性的基础医学研究院进行了泗滨浮石水对动物的降脂检测证明,泗滨浮石水可降低血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有明显的调节血脂作用.

10禹贡圣石

名词解释:禹贡圣石即泗滨浮石、泗滨浮磬(源自尚书)、泗滨砭石。

由泗滨浮石制作的泗滨浮磬在古代曾作为贡奉之佳石,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关于石磬的产地有明确的记载:"海、岱、淮惟徐州……厥贡惟土五色……泗滨浮磬"。说的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后代舜为帝,将天下分为九州,泗滨浮磬是当时徐州的重要贡品之一。其实这种石头没有什么观赏价值。它是成片状的黑灰色的一种岩石。但是当时有文字记载泗滨浮磬是被第一个命名为"天下第一石",为何?原来磬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石制法器和乐器。上世纪50年代中,在我国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的殷商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枚虎纹石磬。根据该磬钩孔及敲击处的磨损程度,专家认定这枚虎纹磬应追溯到夏朝以前,是上古时代的先民们用于祭祀的法器。虎纹磬是图腾文化时期部落的崇拜物。王朝出现以后,石磬被帝王们作为礼器用于祭祀仪式,并认为只有声音清正的磬,才能起到祭祀的作用。《诗经》商颂中的第一首诗,那是描写商代宗庙盛典,诗中的"即和且平,依我磬声"证明磬是群音之首,而击磬的人就是这个盛典的指挥。

泗滨浮磬

11虎纹石磬

12简介

历朝历代的典籍中还有许多关于石磬的记载,如《尚书》中说:"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说的是敲击抚摸这个泗滨浮磬,扮做图腾崇拜的也就是人装扮成野兽模样的、各部落代表伴随着磬声举行宗教活动。比如说:当时的黄帝族自称为"有熊氏",而东夷各族崇尚的是"玄鸟"即燕子,这是形象描绘古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面;"击石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记载于《吕览》"磬之声能动千里"记载于《乐叶图》;"磬声一振,鬼神必闻"记载于《广异记》;"人君击黄钟与磬声和, 则公卿大夫诚信,当成国家政权是否巩固,江山是否安稳的关键,只有磬声才可以反映出来。又如《陈氏乐书》中说:"故在庙朝闻之,群臣莫不和敬;在闺门闻之,父子莫不和亲;在党族闻之,长幼莫不和顺,夫以一器之成而功化之敏如此。则磬之所尚夫岂在石哉,存乎声而已",认为听磬声能陶冶人的品德,关系到治国齐家。 因此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泗滨浮磬就是我国图腾文化时期宗教信仰和权力的象征。

13传说

传说我国历代王朝把泗滨浮磬的出土视为国家兴旺的吉兆,给以极大的重视。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命人击磬问卜朝政,甚至遇有泗滨浮磬出土都要举国欢庆。又如唐玄宗为帝时的唐天宝年间朝政混乱,当时的乐工(皇家音乐师)废泗滨浮磬改用华原磬,由于制磬的原料变了,其音色音量,以及敲击时对人的震撼已远不能和泗滨浮磬相比,精通音律的大诗人白居易曾作《华原磬》一诗,讽刺当时的乐工糊涂无知,使天子聆听靡靡之音,乱了心智,宠幸杨贵妃,忘了封赏驻守边疆的战士,造成安史之乱。

14原文

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

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

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使由乐工。

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

梨园弟子调律吕,知有新声不如古。

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

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亡封疆臣。

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

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

磬襄入海去不归,长安市儿为乐师。

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音谁得知。

15编磬

古称又据《淮南子》曰"告寡人以忧者击磬,详纳谏",磬成了反映国家之忧的代表了。只有体察民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励经图治,招贤纳谏,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所以,磬与通政的思想已被古人所公认,而磬可以通神说法,也是令人信服的。据《拾遗记》记载, 在隋代隋文帝开皇14年的时候,在宅前得一套十四枚的编磬,当地这套编著悬挂在宫廷之后,竞有一位身着素衣的神人,前来击磬,声音是那样的优美,那样的绝妙无比。磬与神通的例子举不胜举。另外儒家不仅将磬作为重要的礼器与乐器,而将击磬作为调整身心的方法。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击磬确实有这个功能。古时候,曾有人问孔子曰:"何为尽善尽美?"孔子曰:"依我磬声,天地祥瑞",也就是说:"磬声能使天地祥和福瑞"。古籍《五经要义》中把磬做了三个比喻,即磬象征着成功,象征着丰收,象征着心想事成。可见,泗滨浮磬是非常神圣的。古人认为磬是通灵、通政、通人之吉物必有它深奥莫测的道理。

16赵沨题词

1978年在山东泰泗地区,一户农家在多年耕作的农田里犁出十三块灰色的石头,可惜撞断了两枚,经有关专家考证,确系东周时代的编磬。这就是销声匿迹了二千多年的泗滨浮磬。这十三枚编磬从低音到高音,磬体由大到小,声音非常优美和清纯,声波穿透浩空,余音袅袅。就音色而言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为了复制出出土时犁断的二枚磬,必须找到制磬的原材料泗滨浮石。

八十年代中,音乐家终于找到了泗滨浮石。而用此石复制了两枚磬,这两枚磬与原来的完整的十一枚编磬放在一起,从外观、声音、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能都是一样的。经过中国音乐界权威人士的鉴定,认可了配上的这两块和原来的这套编磬,他们是完全一样的泗滨浮磬。彭老挥笔题词"泗滨浮磬,大放光彩"。此一壮举使得磬这一中国远古文化的源头,以它不息的生命力跨入新的世纪。

17朱践耳题词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朱践耳为新开发的"泗滨浮石"题词:"泗滨浮磬,华夏奇珍"。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赵沨也为泗滨浮磬题词:"泗滨浮磬,万年遗韵"。在一九九九年音乐艺术节上,泗滨编磬以其古老神韵的风姿展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雄伟气魄,得到了国际友人的赞叹。

砭石产地泗水人民经几十年的努力,古为今用,“山东华泰砭石”系列产品为造富大众,传承经典,并写出了《砭石疗法与养生美容》一书,受到广泛的好评。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