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流化床高度

发布时间:2023-03-09 17:43

1流化床的总高度

流化床的总高度分为密相段(浓相区)和稀相段(分离区)。流化床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浓相区,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稀相区。流化床的总高度为密相段和稀相段高度之和。

2浓相区高度

当操作速度大于临界流化速度时,床层开始膨胀,气速越大或颗粒越小,床层膨胀程度越大。由于床层内颗粒质量是一定的,因此,浓相区高度L与起始流化高度Lmf之间有如下关系

对于于床层截面积不随床高而变化的情况,可得到下式

Rc称为流化床的膨胀比。确定L的关键是确定ε0。

实际操作时,ε值在0.55~0.75范围内。影响Rc的因素主要是床层高径比及气速。

3分离高度

流化床中的固体颗粒都有一定的粒度分布,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也会因为颗粒间的碰撞、磨损产生一些细小的颗粒,因此,流化床的颗粒中会有一部分细小颗粒的沉降速度低于气流速度,在操作中会被带离浓相区,经过分离区而被流体带出器外。另外,气体通过流化床时,气泡在床层表面上破裂时会将一些固体颗粒抛入稀相区,这些颗粒中大部分颗粒的沉降速度大于气流速度,因此,它们到达一定高度后又会落回床层。这样就使得离床面距离越远的区域,其固体颗粒的浓度越小,离开床层表面一定距离后,固体颗粒的浓度基本不再变化。固体颗粒浓度开始保持不变的最小距离称为分离区高度,又称TDH(TransportDisengagingHeight)。床层界面之上必须有一定的分离区,以使沉降速度大于气流速度的颗粒能够重新沉降到浓相区而不被气流带走。

分离区高度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系统物性、设备及操作条件均会对其产生影响,至今尚无适当的计算公式,有时取其等于浓相段高度L。

为减少细粒被带出,可在分离段上在增加一定高度的扩大段。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