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情绪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3-02-01 16:03

1学科介绍

情绪心理学是研究情绪的科学,包括快乐与悲伤、期望与失望以及爱恋与淡漠、愤怒与恐惧、忧郁与焦虑等情感变化的奥秘。

”只要把情绪的成分、维量、整合水平、适应作用、通讯功能,以及同认知和人格的关系揭示出来,就有可能对情绪心理学这一独具特色的心理现象作出解释。

情绪与认知不同,它似乎与个体的切身需要和主观态度联系着。从这种联系中可以引申出情绪的两种特殊存在形式,其一为内在状态或体验,其二是外显表情。这是认知过程所不具有的特征。因此,情绪与认知是带有因果性质和互相伴随而产生的。情绪可以发动、干涉、组织或被破坏认知过程和行为;认知对事物的评价则可以发动、转移或改变情绪反应和体验。

2关系特点

许多学派给情绪下的定义反映了这些特点和这类关系。例如,功能主义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时间之间关系的心理现象。(Campos,1983)。阿诺德的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这种体验倾向为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Arnold,1960)。拉扎勒斯提出与阿诺德雷斯的定义:“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Lazarus,1984)。这些定义都标示出情绪对人的需要和态度的关系,阿诺德和拉扎勒斯还指出了情绪依此而具有的特点,诸如体验、生理模式、评价等。

另一位学者杨(Young,1973)在上世纪70年代,给情绪下的定义为:“情绪起源于心理状态的感情过程的激烈扰乱,它同时显示出平滑肌、腺体和总体行为的身体变化。”他把情绪标定出感情过程的扰乱,暗示了情绪同有机体的利害关系和联系。但它更强调情绪的“干扰”性质。这一理论对情绪病理学特别有用。同杨的理论相反,罗伯特·利珀则坚持主张:“情绪是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和指导行为。”(Leeper,1973)。重要的是,它指出了情绪的组织作用的观点。

3构成要素

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众多的情绪研究者们大都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和定义情绪: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当情绪产生时,这三种层面共同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一)主观体验

情绪的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人有许多主观感受,如喜怒哀乐爱惧恨等。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都会产生一定的态度,如对朋友遭遇的同情,对敌人凶暴的仇恨,事业成功的欢乐,考试失败的悲伤。这些主观体验只有个人内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或意识到,如我知道"我很高兴",我意识到"我很痛苦",我感受到"我很内疚"等等。

(二)生理唤醒

人在情绪反应时,常常会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唤醒。如激动时血压升高;愤怒浑身发抖;紧张时心跳加快;害羞时满脸通红。脉搏加快、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及血流加快等生理指数,是一种内部的生理反应过程,常常是伴随不同情绪产生的。

(三)外部行为

在情绪产生时,人们还会出现一些外部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情绪的表达过程。如人悲伤时会痛哭流涕,激动时会手舞足蹈,高兴时会开怀大笑。情绪所伴随出现的这些相应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行为。它经常成为人们判断和推测情绪的外部指标。但由于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时人们的外部行为会出现与主观体验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在一大群人面前演讲时,明明心里非常紧张,还要做出镇定自若的样子。

4情绪动机

关于情绪的组织作用的观点应源于情绪的动机性。在汤姆金斯(Tomkins,1970)强调情绪是有机体的基本动机之后,伊扎德继承达尔文的观点,径直强调情绪的适应性。他指出情绪是动机,并和知觉、认知、运动反应相继联系而模式化。伊扎德从功能性的观点出发,强调情绪的外显行为——表情这一重要变量;通过表情把情绪的先天性和社会习得性,适应性和通讯交流功能联系起来,建立了包容广阔的情绪理论(Izard,1977,1991)。按此概述,情绪有如下特性:

1、情绪是多成分的复合过程。

2、情绪具有多维量结构。

3、情绪是生理和心理多水平整合的产物。

5认知方向

当作了如上的分析之后,回到情绪心理学的定义上来。实际上,任何定义都不一定十分完善。定义的作用应当是方便与研究,为研究者提供认知的方向,但也会随着新发现而改变。我们曾经试图把情绪心理学描述为:“情绪是多成分组成、多维量结构、多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而同认知交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动机力量。”(孟昭兰,1989,1994)这样的描述既展现了情绪的功能,又囊括了情绪的结构。这样的描述确实是为了依据它来进行研究。只要把情绪的成分、维量、整合水平、适应作用、通讯功能,以及同认知和人格的关系揭示出来,就有可能可以对情绪心理学这一独具特色的心理现象作出解释。至少在当前的科学水平上,人们能为情绪之谜打开一个窥测它的奥秘之门,为进一步探索铺筑一条可行的路。

6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1、情境选择 情境选择指个体对自己将要遭遇的人和事做出回避的或接近的选择,从而对可能产生的情绪作出一定的控制,情境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行为,它往往反映了个体对适当环境的一个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当个体已处于某种情绪诱发的情境中,对情境反应调节发生在情绪激活之后,是指通过增强,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绪进行调整,即使对情绪做出一定修改,仍然可能对情绪进行调节。

2、情境修正 情境修正是通过改变和修正诱发情绪的情境的某一个方面和特点,而使情绪发生改变的努力和策略.例如,面对一个吵架的邻居,可以有三种解决方法:离开,忍受和制止.假如采取制止的方式,前去要求减弱噪音,就是情境修正的调节策略.情境的选择和情境的修正需要个体去改变所处的环境.然而,在不改变情境的前提下,调节情绪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每种情境也存在着不同的方面,并具有不同的意义,这样个体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注意和认识来改变情绪的产生过程。

3、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是通过转移注意和有选择地注意,对同一情境中的多方面进行注意上的调配,例如仅注意某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就是对注意的调配.分心是将注意集中与情绪无关的方面,或将注意从情境中转移开.专心是对情境中的某一方面长时间地集中注意,这时候个体可以创造一种自我维持的状态,如情绪专注是注意力集中在情感体验和这些情绪的结果上。

4、认知改变 认知调节是通过改变认识而进行的情绪调节的努力.情绪的产生需要个体对知觉到的情境赋予意义,并评估自己应付和管理该情境的能力.每一种情境元素都可以有多种意义,存在多种认识,对不同意义的确定和选择,可以改变情绪产生的过程从而调节情绪.从情境的选择到认知改变,反映情绪调节所产生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不断深入。

5、反应调整 反应调整是指情绪已经被激发以后,对情绪反应趋势如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等施加影响,表现为降低或增强情绪反应的行为表达.如果别人踩了你的脚,他没有表示歉意,尽管你很生气,但你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就属于降低性的反应调整.如果你的情绪被一个热烈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场合所激起,增强了你的热情,这就是增强性的反应调整。

7相关书籍

8图书信息

作者:孟昭兰(编者)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3月1日)

平装:333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7301086334

条形码:9787301086339

产品尺寸及重量:22.8 x 18.4 x 1.4 cm ; 458 g

9内容简介

《情绪心理学》共分三部分,分别论述了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和理论基础;情绪的发生、分化与社会化;情绪心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情绪心理学》在写作过程中,力求介绍完整、准确,涵盖最新研究结果,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情绪心理学的论著之一。《情绪心理学》是一部较为全面系统论述情绪心理的极有价值的综合性著作。它力图揭示人的快乐与悲伤、期望与失望以及爱恋与淡漠、愤怒与恐惧、忧郁与焦虑等情感变化的奥秘。它介绍了世界上四十来位有代表性的情绪理论家的学说,并分别就情绪的内部生理、外部行为、主观体验、认知的作用、面部身体上的表达、情绪的发展及变态情绪等作了总结性描述。它在内容上既照顾到历史发展,又包含有新近成果。既介绍了重要的理论发展,又囊括了它依据的主要及典型的实验资料;因而内容翔实,材料丰富,不仅对于心理学研究,而且对于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医学、教育等各学科研究也有重要的价值。

10编辑推荐

《情绪心理学》既可作为本科生教材,又是情绪心理学研究者的参考书籍。书中第三篇"情绪与社会生活方面",邀请各领域专家撰文,理论清晰,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对生活中各方面有很多的技术指导意义。

11媒体推荐

书评

本书是一部较为全面系统论述情绪心理的极有价值的综合性著作。

12目录

第一编 情绪心理的基础

1 总论

一 情绪、情感和感情

二 情绪在人的心理结构中的位置及其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三 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2 情绪理论的演变

一 早期理论

二 情绪的激活理论

三 情绪的认知理论

四 功能主义理论

五 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3 情绪与脑

一 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二 情绪在神经学上的划分

三 情绪脑的神经

四 脑的最初情绪系统

五 枵仁核与海马及情绪与记忆

4 情绪的主观体验与脑

一 情绪体验的性质

二 情绪的主观体验与脑

三 情绪主观体验的神精化学调解

四 情绪的内在体验与外显表情

5 情绪的外显行为——表情

一 面部表情理论假设

二 面部表情的全人类普遍性

三 面部表情的神经生理学证据及其测量方法

6 认知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一 认知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二 情绪在认知加工中的影响

第二编 情绪的发展、分化与社会化

7 情绪的个体早期发展

一 情绪在儿童生存和生长中的意义

二 情绪发展理论

三 婴儿情绪的发生与发展

四 幼儿的情绪发展

五 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8 情绪的分化

一 情绪的进化与分化

二 内在动机

三 兴趣

9 基本情绪

一 快乐

二 痛苦与悲伤

三 愤怒

四 恐惧

10 情绪的社会化

一 社会情境关系与情绪社会化

二 情绪社会化的基本规律

三 情绪的社会结构论

11 复合情绪

一 爱与依恋

二 焦虑

三 敌意

四 自我意识情绪

12 情绪调节

一 情绪调节的涵义

二 情绪调节的特征

三 情绪调节的类型

四 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五 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

六 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

第三编 情绪与社会生活方面

……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3文摘

(二)姿态表情的相关研究
1.艾克曼等人的研究
人们想掩盖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是难以完全做到的。艾克曼和弗里森研究过这个现象,他们让被试观看一部关于女性截肢的不愉快影片,接着研究者要求一部分被试在交谈时假装看了一部愉快的影片,同时录制被试交谈时的表情(面部或身体)。然后要求另外的人判断录像中的人哪些是诚实的,哪些是假装的。结果显示,观察身体姿势比观察面部表情更能判断出谁是假装的,谁是诚实的。他们的研究表明,面部是言语信息最好的传送者,脚和腿是最坏的传送者,手和手臂介于两者之间。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注意和学习面部表情的控制,而对脚和腿的运动控制很少注意。
艾克曼和弗里森等人均已证明身体姿势和动作,特别是它的强度有助于情绪的识别。身体线索对于愉快一不愉快维度似乎并不是特别重要。在援引这一观点时,艾克曼等人提出了关于情绪交流的一个新见解。他们指出,非言语行为使我们为欺骗或隐瞒自己的表情所作的努力趋于失败,实际上它泄漏了我们“真正的”情感。
这些欺骗或隐瞒具有三个维量:①特点。欺骗的程度对于相互交往者显然是重要的,这里包含着情境和人格两方面的作用。②相互交往者所持的角色。即他们是在欺骗或在监察,或一方采用其中一种,等等。③合作或对抗。关于去发觉欺骗或继续欺骗的一种含蓄的或外显的默契。他们还提出,每个人对非言语都有一定的传送能力,传送时或快或慢,或多或少,并且能够使它们容易看到或不易被看到。此外,他们还强调外来反馈的重要性。来自一方的非言语行为会被另一方作为对其自身非言语行为的反应来觉察。即便如此,对此不宜作出公开的评论。例如,尽管我们能够评论某人在我们面前皱眉头,但我们大概不会提到他把双腿挤压在一起这样的事情。

14序言

如果你可以思考和活动但却没有情绪体验,生活将会怎样?如果你使自己面带微笑并持续半分钟,你将开始感到高兴;如果你紧锁眉头,你将感到苦闷和烦恼,这是为什么?我们能否只通过身体语言就能读懂别人的想法,尤其是对方在撒谎时?人们为什么有时候要掩饰自己的情绪,有时候又变得无法控制?为什么女人比男人更情绪化?我们为什么有时候要逃避压力,有时却又需要压力?怎样判断一种情绪体验是正常的还是病态的?我们为什么既不能压抑又不能任意宣泄愤怒?为什么说抚摸对于爱的形成很关键?如何增加别人爱你的机会?等等。
这些从本书中随意摘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