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绿帘石

发布时间:2022-04-05 10:54

1名称来源

   绿帘石(epidote)这一名称可能源于希腊语epidosis,意思是增长,指的是它晶体一面比另外一面长。

绿帘石绿帘石

2基本资料

  中文名:绿帘石

  英文名称:epidote

  矿物名称:绿帘石

  结晶状态:晶质体

     晶系:单斜晶系

  晶体习性:柱状或柱状集合体,常发育晶面纵纹

  常见颜色:浅至深绿色至棕褐色、黄、黑

  光泽: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

  解理:一组完全解理

  摩氏硬度:6-7

  密度:3.40(+0.10,—0.15)g/cm3

  光性特征:非均质体,二轴晶,负光性

  多色性:三色性,强,绿色,褐色和黄色

  折射率:1.729-1.768(+0.012,—0.035)

  双折射率:0.019-0.045

  紫外荧光:一般无

  吸收光谱:445nm强吸收带,有时具475nm弱吸收线,但不特征

  放大检查:气液包体,固体矿物包体

  特殊性质:遇热盐酸能部分溶解;遇氢氟酸能快速溶解

3详细介绍

  化学组成为、晶体属单斜晶系的岛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成分中三价铁可被铝完全代替,成为称斜黝帘石,形成绿帘石-斜黝帘石完全类质同象系列;斜黝帘石的正交(斜方)晶系同质多象变体称为黝帘石。含锰高的绿帘石称红帘石。绿帘石晶体呈柱状,柱面有条纹,集合体常呈粒状。颜色呈各种不同色调的草绿色,随铁含量的增加颜色变深,玻璃光泽,底面解理完全。摩斯硬度6-6.5,比重3.38-3.49,随铁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绿帘石可以是变质成因的,多见于绿片岩中,在接触交代成因的矽卡岩中,绿帘石往往由早期矽卡岩矿物如石榴子石,符山石等转变而成。绿帘石也可以是围岩蚀变的产物。绿帘石的形成与热液作用有关。广泛分布于变质岩、夕卡岩和受热液作用的各种火成岩中。也可从热液中直接结晶。中国 河北 邯郸产结晶粗大的绿帘石。

 

4化学组成

  在绿帘石分子式中的数目可大于1,称富铁绿帘石。绿帘石与斜黝帘石可形成一完全类质同像系列。当斜黝帘石中的逐步被所置换时,则向绿帘石过渡。

 

5晶体介绍

  对称特点:单斜晶系,点群2/m,空间群P21/m

  晶胞参数:ao=8.98埃,bo=5.64埃,co=10.22埃,Z=2,b=115.25°

  晶体结构:单斜晶系;=0.888-0.898nm,=0.561-0.566nm,=1.15-1.030nm;β=115°25′-115°24′;Z=2。绿帘石的晶体结构为:结构中八面体以共棱方式联结成沿b轴方向延伸的链,此链又与八面体共棱相联而成折状链;链间通过孤立四面体及双四面体联结起来,链之间的大空隙由充填,呈不规则的八次配位的多面体。斜黝帘石与绿帘石的晶体结构的区别是所占据的八面体空隙全部由所取代。

  晶体形态:晶体常呈柱状,延长方向平行b轴。平行b轴晶带上的晶面具有明显的条纹。可依(100)成聚片双晶。绿帘石之所以经常出现延长方向平行b轴、(100)较发育之板状晶体与结构中平行b轴延伸的八面体链及其所构成的平行(100)的链层有关。另外常呈柱状、放射状、晶簇状集合体。

6物理性质

  硬度:6-6.5

  比重:3.38-3.49

  解理:(001)解理完全

  断口:不整齐

  颜色:灰色、黄色、黄绿色、绿褐色,或近于黑色,颜色随含量增加而变深,很少量Mn的类质同像替代使颜色显不同程度的粉红色;

  条痕:不明显至灰色

  透明度:透明至半透明

    光泽:玻璃光泽

    密度:相对密度3.38-3.49(随Fe含量增加而变大)。

  其他:旋转时,半透明的绿帘石棱镜呈现出强烈的二色性,即在一个方向上,颜色为深绿;而另一个方向是棕色。

7成因产状

   绿帘石的生成与热液作用(主要相当于中温热液阶段)有关,主要形成绿帘石化,即原来的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受热液交代后形成的一种围岩蚀变。在伴有动力破碎的后退变质作用中,可以从斜长石、辉石和角闪石中析出而形成绿帘石族矿物。在区域变质岩中的绿片岩相中也广泛发育。此外,绿帘石也为基性岩浆岩动力变质的常见矿物。

 

8鉴定特征

  柱状晶形、明显的晶面条纹、平行(001)的一组完全解理、特征的黄绿色可以与相似的橄榄石、角闪石相区别。

9主要用途

  具有矿物学和岩石学意义。大晶体是宝石原料。1967年在坦桑尼亚发现了呈蓝至青莲色的透明黝帘石晶体,称坦桑石,被作为中上等宝石。绿帘石的透明晶体可磨制成刻面宝石。

10主要产地

  阿拉斯加州威尔士王子岛萨尔泽,爱达荷州亚当区,科罗拉多州查菲区的卡鲁麦特铁矿和帕克区的绿帘石山;墨西哥;瑞士;奥地利;巴基斯坦。法国布贺多桑思产迷人的晶石。

11演化阶段

  早期绿帘角闪岩相进变质阶段形成的绿帘石,其化学成分以含铁高为特征,为14.796-17.84﹪,XFe=0.413-0.486,而CaO和含量较低;柯石英榴辉岩相变质阶段和石英榴辉岩相变质阶段形成的绿帘石,其化学成分呈现连续变化,核部相对富,为11.933-12.993﹪,XFe=0.322-0.358,而CaO和含量低,主要形成于柯石英榴辉岩相变质阶段;边部Fe2O3的含量低,为9.628-10.138﹪,XFe=0.275-0.286,而CaO和的含量高,主要形成于石英榴辉岩相退变质阶段;晚期退变质角闪岩相阶段形成的绿帘石,其化学成分与绿帘角闪岩相变质阶段相似,也以富含为特征,XFe=0.433。绿帘石中存在三种不同盐度的含、等金属阳离子的NaCl水溶液包裹体,高盐度(22.5wt﹪NaCl至略大于23.2wt﹪NaCI)的水溶液包裹体形成于柯石英榴辉岩相变质阶段,中高盐度(12.6-16.0wt﹪NaCl)的水溶液包裹体形成于石英榴辉岩相变质阶段,而中等盐度(6.4-11.7wt﹪NaCl)的溶液包裹体形成于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绿帘石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证实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后期的折返过程中并不存在大规模的流体作用,变质流体的活动限于矿物晶体颗粒范围。

12研究追踪

  绿帘石是一种能在UHP变质峰值期稳定存在的含水矿物。由于其稳定的温-压条件十分宽广,其成分的变化可指示变质过程及条件。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岩芯及青龙山榴辉岩和正、副片麻岩中绿帘石较系统的岩相学观察和主、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绿帘石有多种成因,在俯冲进变质和折返退变质过程中都有绿帘石形成,每个阶段又可以划分出多个形成世代。绿帘石中主量元素的变化集中体现在XFe(XFe=/(+++))的变异,XFe值是变质条件(温度、压力、氧逸度)的函数。XFe在绿帘石斑晶的核部到边缘由大到小是进变质作用的标志,退变质过程形成的绿帘石则相反。在退变质过程中绿帘石斑晶边缘的∑REE及Sr、Ba、Pb等大离子半径元素比核部有降低的趋势;副片麻岩中的绿帘石核部大都包含褐帘石残余,褐帘石退变为绿帘石时∑REE急剧减少,球粒陨石配分模式也由LREE富集型逐渐过渡为LREE和HREE无明显分异的平坦型。这些微量元素的特征不可能起源于变质流体/矿物间的水/岩反应,而极有可能是板块折返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绿帘石还是REE、Sr等大离子半径元素循环至地壳深部和地幔的合适的载体矿物。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百科